莲花街小学老师们聚在一起,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培训会,专门聊怎么用好新教材。这不是普通的会议,而是实打实的干货分享,老师们把市里学来的新方法、新思路带回来,恨不得把脑子里的东西掏出来给同事们看。语文、数学、英语三科老师齐上阵,现场气氛热得像过年。
培训会分成三个小组,语文、数学、英语各占一块,老师们针对新教材的特点挨个儿讲。市里培训的骨干老师先把学到的东西整理好,准备得那叫一个认真,生怕漏掉一点有用的内容。他们不光讲理论,还拿课本里的例子现场分析,告诉大家怎么把新教材用得活灵活现。这次活动的目标很简单:让每个老师都能把新教材玩转,给学生们上出好课。
语文组的分享会热闹得不行。刘亚平老师站上台,直截了当讲新教材的编写思路。她说,新教材特别注重学生的核心素养,比如语言运用、思维能力,还有文化传承。她拿《传统节日》和《古诗三首》举例,讲怎么设计课堂任务,让学生在真实场景里学语文。比如,让学生聊聊自己过春节的经历,再结合课文里的节日知识,读写结合,学生学得开心,知识也记得牢。老师们听完,马上讨论起来,聊怎么平衡“教”和“学”,怎么让学生多开口、多动笔,现场点子一个接一个。
数学组这边也不甘示弱。李亚培老师直接点明,新教材就是要让学生爱上数学思考。她拿二、三年级的新教材举例,教材里的例题和习题都变了,更注重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。比如,教材里有个情境图,学生看图就能明白“加减法”的实际用处。她还建议老师们设计一些跨学科的作业,比如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,像量量家里的桌子有多长,算算买菜要花多少钱。老师们听完,纷纷说这招好,学生学得有趣,数学也不再是枯燥的数字游戏了。
英语组的分享会更是火花四溅。贺艳娟和张雪华两位老师讲得眉飞色舞,重点说新教材怎么帮学生用英语“干实事”。她们举了个例子,教材里有个语篇讲外国节日,老师可以设计一个任务,让学生用英语介绍自己喜欢的节日,还要跟同学讨论中外节日的不同。这样学生既练了口语,又懂了文化。老师们听完,马上聊起怎么让课堂更活泼,比如分组讨论、分层教学,让每个学生都能开口说英语。
这场培训会不是走过场,老师们都觉得收获满满。以前用新教材总有些摸不着头脑,现在思路清楚了,知道怎么把新教材的精髓用在课堂上。比如,语文课上多设计点生活化的任务,数学课上多让学生动手操作,英语课上多创造点真实场景。老师们讨论得热火朝天,恨不得马上回教室试试新方法。
这场分享会还有个大亮点,就是老师们互相学习,资源共享。骨干老师把市里培训的精华带回来,其他老师再加上自己的想法,课堂设计变得更接地气。比如,有老师提出,语文课可以让学生写写家乡的节日故事,数学课可以用超市购物的情景教计算,英语课可以让学生演个小短剧。这样的点子,既实用又有趣,学生肯定喜欢。
说到底,这次培训会让老师们对新教材的理解更深了。新教材不只是换了几页纸,而是要让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,动脑筋、开口说、动手做。比如,语文课要让学生会表达,数学课要让学生会思考,英语课要让学生敢开口。这背后,是国家对教育的更高要求,想让孩子们不只学会课本知识,还要会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。
培训会虽然只有半天,但效果杠杠的。老师们不仅弄清了新教材的门道,还多了一堆教学灵感。会后,大家都说,这场分享会就像及时雨,解了新教材的困惑,也给新学期的教学指了条明路。数据也说明问题:这次培训覆盖了学校所有语文、数学、英语老师,100%参与,讨论环节提出了30多个实用教学方案。
这场培训会的意义,不只是让老师们学会用新教材,更是为新学期注入了新活力。老师们已经摩拳擦掌,准备把学到的东西用在课堂上。想象一下,学生们在新学期能上更有趣、更实用的课,学习兴趣肯定蹭蹭往上涨。这样的教育,才是孩子们需要的吧?
双悦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